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经济总量全省第4滁州这里昂扬奋进、蓄势待发!
过去的五年,天长市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考验,面对推动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在中央、省委和滁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63万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奋斗、克难奋进,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疫苗接种歼灭战、经济发展攻坚战,奠定了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
天长市坚持用党建领航改革发展、稳定各领域各方面,用党建凝聚力量、鼓舞斗志。
天长市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各级党组织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明显增强。
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天长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首批50个试点县之一、10个“先行试验区”之一。在全国性文明实践工作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发言7次,“一刻钟宣讲”等4个案例入选全国创新案例。2021年,天长市推出“三个一”(一分钟微视频、一刻钟宣讲、一小时巡演)红色套餐,助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省委宣传部对这一创新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组织省直主要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推进党建特色品牌创建。“红色物业”相关做法获评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试点工作得到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肯定。深入实施干部“活力工程”,实施“385”年轻干部培养工程,圆满完成镇党委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实施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建星级党支部409个。
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全面完成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高标准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扎实开展了“讲重作”“讲严立”“严强转”和深化“三个以案”专题警示教育。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积分”双监管做法入选全国首批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天长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紧抓长三角一体化等重要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强市。成功跨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连续入围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连续两年获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类考核头部,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全国工业百强县、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等诸多全国百强榜内均占有一席之地。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过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历史性跃进全省第4位。财政收入由2015年的37.6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57.4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080元、21896元,荣膺中国县级全面小康指数百强。
从2018年“四大攻坚”行动开始,到2019年“五个聚力”推进,再到2020年“四区六园八镇”发展格局形成,一条奋进向前的发展脉络清晰可循。
金牛湖新区累计完成投资60亿元,“一横三纵”路网框架基本完成,南信大金牛湖校区、金牛湖野生动物王国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天长经济开发区扩容升级,正式更名为滁州高新区,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2个,总投资270多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78家,综合考核蕞高冲进全省前三,被国家确定为“十四五”重点支持的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高铁站区总投资80亿元,在建项目16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首创即成,引进农产品加工业项目9个。镇域经济快速发展,所有镇财政收入均超2000万元,其中8个镇财政收入超亿元。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天长市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累计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89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55个,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188个。英发德盛、强虹实业等一批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先后建成投产,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百亿元文旅项目招引先后实现零的突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3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市和全省首批创新型县市,建成省内县级首家科技大市场,与合工大的政产学研合作“天长模式”在全省推广。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五年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29家,居全省县级头部;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82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到98家,产值突破300亿元。制造业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两位,七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粮食总产实现“十七连丰”,跨入全省农产品加工业20强县行列,成功创建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龙岗芡实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天长市电商网络交易额由8亿元增至65亿元,被评为全省农村电商巩固提升示范县。
五年来,天长市纵深推进各项改革,实施了19项国家级试点和21项省级试点,努力把天长打造成改革创新先行区。
以改革推动民生改善。“县域医共体”被国家确定为四种分级诊疗模式之一向全国推广,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工作现场会在天长举办。
以改革激发“三农”活力。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率先取得突破。天长市151个村(社区)全部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被评为全国头部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实施全省农村“三变”改革整县推进试点成效显著,2020年底天长市村级集体收益达4412万元,10万元以上村实现全覆盖,50万元以上村达到32个。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确权试点任务,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获评全国先进。推进全国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管理服务试点,天长市农村土地流转率达65.1%。
以改革破解社会难题。开展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投入资金4.8亿元,实施建设项目325个。推进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
以改革促进经济转型。推进“放管服”改革,创优“亭满意”营商环境。发放了全国首份“便携式缩小版”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省首份电子营业执照,在全省率先完成“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100%行政服务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完善企业开办“一窗受理”,建成“7×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大厅。开展“满意消费长三角”天长示范领跑行动。
天长市始终围绕生态宜居,突出抓好城乡环境优化提升,推动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美丽生态“美美与共”。
城市品质全面提升。首创即成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全动健身模范县创建。累计实施城建重点项目178个。建成如意公园等公园广场9个。南市区文化艺术中心、新时代大道等成为城市新地标。五年来,改造老旧小区15个,红草湖北园等一批项目建成。天长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获评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
乡村振兴全域推进。成立全省首个县级乡村振兴研究院;在全省率先完成14个镇政府驻地建成区、49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近100%;建成14个镇污水处理厂,在全省率先实现镇级全覆盖。先后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等称号。获批全省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进秸秆全年禁烧,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滁州头部。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白塔河国控断面水质均值完成从IV类水改善至III类水考核目标,天长市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荣获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称号。
综合交通全面提速。交通累计投资超50亿元,宁淮铁路正在建设,宿扬高速、新S205建成通车。城乡公交一体化开通运营,所有建制村实现公交全覆盖,“四好农村路”完成1300公里,农村公路通畅率达100%,成功创建全省首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安徽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安徽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五年来,上百项优质民生工程建成投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各项民生事业稳步发展。
惠民工程深入实施。累计投入资金超90亿元实施民生工程,民生工程连续12年获滁州市考核一等奖。坚持每年为民办十件实事,建成城乡供水一体化等一批重大工程。投入资金90多亿元,改造棚户区7291户、农村危房4398户,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95%以上。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新建7所小学和4所初中,新建改扩建15所幼儿园,获批第三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在全省率先创建全国优质教育均衡示范县。人民医院综合楼开工建设,中医院新区即将完工,两所公立医院创成三级医院,荣获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举办茉莉花体育文化旅游节、千秋剥菓节、皖东开秧门农俗文化节,打造地域特色文化旅游节庆品牌。
疫情防控精准发力。疫情初期头部时间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成功救治3例确诊病例,全力协调抗疫物资生产,为省市抗疫物资保障大局作出重要贡献。在全省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坚决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工作要求。今年7月,南京、扬州疫情发生后,天长市坚决扛起政治责任,迅速进入战时状态,严格落实滁州市“十严十抓十起来”疫情防控要求,采取“三个全”“四个一”战略战术,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疫情防控万无一失,坚决守好“东大门”。
社会治理富有成效。严格落实党管武装制度,将党管武装工作延伸到基层治理各个角落。扫黑除恶群众满意度连续两年保持全省头部,入选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连续22年被命名为“全省平安县(市、区)”。
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聚焦“强富美”、决胜“113”。今后,天长市将以“113”为发展目标,全力确保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经济总量进入全省县级前三,奋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天长。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