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亩均效益提升营商环境
您当前的位置:安徽新闻安徽各地
“如果不是‘标准地’,我们不可能赶在元旦前送设备进场投产,也就不可能这么快开工生产! ”5月16日,在滁州市南谯经济开发区金诚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钱翠兵告诉记者,项目总投资2.1亿元,达产后年产值近4亿元。
2021年以来,滁州市全面推进“标准地”改革,先后出台《滁州市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滁州市开发区“区域评价”实施方案》。该市在推进区域评估工作中,对改革涉及的9大类87项区域评估事项采取完成一项、评审一项、成果共享的创新做法。该市各地开发区还结合产业实际,分别建立起工业项目“标准地”控制性指标体系。
“标准地”指的是在出让前就对土地投资强度、亩均税收、亩均产出、环保、能耗等关键指标予以明确规定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摘牌企业要签定“标准地”投资协议,承诺按照指标投资、建设、生产;竣工投产后,相关部门按照既定标准与法定条件验收、监管。
记者了解到,金诚金属制品“标准地”项目于去年9月27日拿地,同年12月27日设备进场投产,前后只用了3个月时间。除了有“标准地”改革作为保障外,还得益于南谯经开区提供的审批服务。
“由我们打包办理,让企业少跑腿、不跑腿。”南谯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局长王海鹏告诉记者,“自推行‘标准地’改革以来,土地摘牌到开工建设之间的行政审批流程比以往优化,园区项目开工速度提升60%。 ”
“标准地”改革也为企业省下一笔开支。 “过去每个项目落地,都要委托第三方开展环评、能评、安全、水土保持等各类评估,每一项费用都要几万元。而‘标准地’在挂牌前已经由所在开发区统一组织区域评估,评估成果公开、共享。 ”滁州市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科科长袁宗华告诉记者,实施“标准地”改革后,土地评估费用由“企业付费”变为“政府买单”,进一步降低企业投资项目落地成本。
自开展“标准地”改革以来,滁州全市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累计以 “标准地”形式供地115宗、1.31万亩,占出让产业用地总面积的64%,“标准地”改革进度位居全省前列。
“园区正在建设智慧化平台,建成后可对‘标准地’项目实现从出让到建设、生产经营全过程监管,让营商环境更加公开透明、务实高效。 ”王海鹏说。
“标准地”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工业项目供地模式,既减少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各类成本,优化营商环境,也有利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培育产业聚集、升级。
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 为安徽...
带着感情做好大学生、农民工等返乡服务保障
安徽:全国5个净调出大省之一 每年净调...
省委依法治省办关于征求公共政策兑现和...
安徽今年底将建成不少于6050个老年食堂
分区修复!安徽将国土空间划分为9个修复...
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
带着感情做好大学生、农民工等...
安徽:全国5个净调出大省之一 ...
省委依法治省办关于征求公共政...
安徽今年底将建成不少于6050个...
分区修复!安徽将国土空间划分...
极端情况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应急...
安徽省主产区小麦全面开镰 已收...
2022年“安徽省蕞美科技工作者”公布
【暖民心行动】将“新徽菜”打造成安徽美食文化的特色“名片”
奏响胜利号角!合肥包公大道5标率先完成桥梁主体结构工程
2022年“安徽省蕞美科技工作者”公布
【暖民心行动】将“新徽菜”打造成安徽美食文化的特色“名片”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