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纪实
编者按:一片片工业区横空出世、一条条通衢大道向八方延伸、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座座优雅的住宅小区宁静和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安徽省创新型园区”等一个个荣誉不仅诠释了滁州开发区由小到大、自弱到强、飞速发展的传奇,也在向世人昭示:滁州开发区大步迈入了崛起跨越、冲刺起飞的新阶段。
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安徽东部发展蕞前沿的滁州,是一座具有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城,州建隋朝,文昌北宋,兼具吴楚淮扬之韵,汇聚江淮湖之风,北宋欧阳修在这里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元末朱元璋起兵凤阳,创立大明王朝;小岗农民首创“大包干”联产责任制,揭中国农村改革之序幕。1992年,就在这座古城,迎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浩荡春风,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历经二十年的发展,滁州开发区已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首选区,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和头部站。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滁州开发区近年来的大建设、大发展,也是一部思想解放的生动实践史。没有思想的领先,就没有发展的抢先;没有观念的超越,就没有发展的跨越。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下,滁州开发区工委、管委审时度势,开启了“二次创业”工程,提出用510年左右时间,积极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安徽省开发区头部方阵,努力开创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新局面。
明确目标之后,滁州开发区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强力实施“工业立区、三产活区、民营兴区、品牌强区”四大战略,深入开展“二次创业”工程,紧紧抓住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奋力抢占黄金发展期的制高点,在招大引强、园区建设、企业发展上克难奋进,全力突破,抒写了神奇崛起的壮丽画卷。
“工业发展史”和“财政收入史”。从1992年至2008年,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7年工业增加值(现价)累计为83.5亿元人民币,17年财政收入累计为9.93亿元人民币。2009年至2011年,短短3年时间共实现工业增加值(现价)145.78亿元,财政收入18亿元,均达到了前17年总和的2倍左右。
“进出口发展史”和“外商投资史”。从1992年至2008年,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7年累计进出口总额为4.2亿美元,17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1.78亿美元。而2009年至2011年,短短3年累计进出口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分别为4.93亿美元、2.85亿美元。
“投资扩张史”。从1992年至2008年,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7年固定资产总额累计为96.6亿元,年均5.68亿元。而2009至2011年3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高达172亿元,年均57.33亿元。其中2010年、2011年两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都突破了10亿元,分别高达12亿元、15亿元。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干群燃烧着激情、挥洒着汗水,用道不尽的艰辛和付出铸就的时代丰碑。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迄今20周年。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破茧成蝶的美丽神话。
一片片工业区横空出世、一条条通衢大道向八方延伸、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座座优雅的住宅小区宁静和谐“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安徽省创新型园区”等一个个荣誉诠释了其由小到大、自弱到强、飞速发展的传奇,同时也在告诉人们这里发生的沧桑巨变。
滁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王图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概括了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三年来的发展成就:
“双争”预期目标提前实现。2011年4月10日,正式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国内第115家、省内第5家、全市第1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还荣获安徽省首批创新型园区,被国家开发区协会评选为2011中国蕞佳投资环境国家级开发区,被安徽省浙江商会等8家在皖异地商会(协会)的企业家投票评选为安徽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名列第三。2011年园区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四大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分别达到48.5%、50.8%、63.2%、74.75%,增幅进入全省开发区前五位,总量也有了大幅提升,进入全省开发区前十名。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财政收入连续保持40%以上增幅,达到8.33亿元,是2008年的2.76倍。三年累计利用外资3亿美元,2011年达到1.77亿美元,同比增长164.3%,增幅位居省内国家级开发区头部位。园区企业达到868家,其中工业企业610家,外资企业新增27家,达到42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从无到有,博世西门子、瑞士雀巢、美国霍尼韦尔等纷纷入驻,上市公司投资企业达到21家。
招商引资质量全面提升。深入开展以商招商、产业招商和合作共建,突出招大引强,实行投资进度、税收和奖励政策兑现“双挂钩”,招商取得全面突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从2008年的35.3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140.5亿元,实现翻两番。3年累计引进项目265个,投资规模643亿元;平均单个项目投资2.43亿元。去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直接运作下,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成功签约,招商引资数量、质量取得新突破,由引资向选资、小项目向大项目、单体引进向产业转移“三大转变”。
园区承接平台日臻完善。坚持大建设推动大发展,大发展带动大建设,三年来,累计完成投入近40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达到40平方公里。累计建成道路15条28公里,通车里程超过100公里,绿化、供水、供电等配套同步跟进。开工建设百万平方米的承接产业转移新型工业园和昭阳工业园两大标准化厂房项目,建成标准化厂房42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5家,投资规模达到15亿元。完成拆迁85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50万平方米,实施场地平整18000亩。城南、城东、城北三大经济板块初具规模。
项目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新开工项目188个,建成投产224个(含进入标准化厂房的租赁项目),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8个。家电、机械(汽车)产业主导优势不断加强,同时形成了绿色食品、绿色照明等新兴产业,盼盼食品、乐隆隆、珠穆朗玛、杰事杰新材料、嘉盛乳胶丝、东明照明、招友科技、伯恩太阳能、港铭新材料先后入园并投产,还有西门子新家电、长电科技、银鹭食品、长丰汽车、养元智汇饮品、雅客糖果、蜡笔小新食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在建。
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逐年攀升,2011年达到25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2年保持50%左右增速,2011年达到61.28亿元。企业“三上”实现新突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39户,新增27户,其中5亿元企业8户,天大石油管材、安康集团2家龙头企业产值双双超过50亿元大关,成为全市仅有的2家50亿元企业。
创新示范效应显著增强。出台《推进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办法》,被省科技厅转发全省推广。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家电研究院分别建立质检基地和研发中心,鲲鹏装备模具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扬子空调实验室晋级国家队。长电科技、中能柔性光电、伯恩太阳能等高科技项目纷纷入园建设,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2家,达到29家。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以来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奇迹,更是一个深刻的启示:时代需要神来之笔。 [1] [2] [3] [4] [5] 下一页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