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用过硬的产业承接能力扮演好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关键角色
又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来抓住这个角色?
在这样的角色定位下怎么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1400年建城历史、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安徽的东大门、南京的后花园……谈及滁州,这块1.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不同的历史机遇期,总是给外界以“惊喜”——流传千年的欧阳修《醉翁亭记》、象征着中国改开精神的小岗村四次红手印、代表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多个国家级生态建设项目……
把握历史机遇期,似乎是滁州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基因;但积极寻求发展,也的确一直是滁州这座城市内心深处的呼唤。
如何用好把握时代机遇的这一DNA;如何将内心深处的呼唤变成现实,滁州一直在寻找答案、一直在突破自己的发展。
11月21日,跟随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滁州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的“潮涌江海阔 醉美滁州行——长三角融媒体大型采风行动”,记者们将笔端和镜头对准滁州。在面对开篇提出的三个问题时,滁州展示的答案是:愈发成熟的区域发展定位、愈发过硬的产业承接能力、愈发开放的可持续产融生态体系。
(以中新苏滁高新区为代表,滁州成熟的园区建设和运营能力)
建国70年以来,滁州的发展可以归纳为四个时期,即农业“大包干”时期、工业“大扬子”时期、城建“大滁城”时期、以及当下的“大江北”时期。
农业“大包干”时期,滁州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工业“大扬子”时期和城建“大滁城”时期,滁州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硬件基础;当下的“大江北”时期,则是滁州在新的历史机遇期给自己划出的发展道路。
滁州新的历史机遇期,以南京江北成为国家级新区为起点,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核心时点。
2015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这是中国第十三个国家级新区、江苏头部个国家级新区。
2018年11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开始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始具备和粤港澳大湾区并头发展的预期。
在这两大背景下,滁州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前只是自己发展自己,现在要在长三角区域中发展自己。
“发展机遇千载难逢,长三角有滁州,长江经济带有滁州,一路一带有滁州,中部崛起有滁州,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都有滁州,滁州必须闯出新路。”
“加强与南京、特别是与江北新区的全方位对接,加快打造皖苏交汇区中心城市,与南京市共同迎接‘大江北’发展时代。”
“做好长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做好产业上下游配套建设,做好产融学研生态维护,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滁州要做安徽参与长三角合作的蕞前沿和长江经济带‘沪宁合’发展主轴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做能做的,把能做的做好,在做好的基础上做优。
(中新苏滁高新区,展厅中正在播放长三角区域示意图。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的示范园区,中新苏滁高新区时刻做好借力长三角、再上新台阶的准备)
滁州清晰的认识到,在长三角区域中,强市林立、竞争激烈。滁州,首先要发挥好与南京的优势距离、学好江浙沪经验;其次要保证好已有的优势实力、再依靠优势实力带动资源轮动。
目前,滁州到南京有7条路线条。滁州既要在民生上做南京的后花园,又要在产业发展上做南京的头部承接者。
民生上的后花园,譬如位于来安与六合交界地的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要成为南京蕞喜欢的打卡地;产业上的头部承接者,譬如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这是由中车集团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所属的南京浦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
在经历了农业“大包干”、工业“大扬子”、城建“大滁城”三个时期后,滁州依托“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两个大圈的作用力,已经形成了基本产业框架,在这个基础上,滁州具备了自己的优势实力,即成熟的产业工人、完善的工业园配套、已现雏形的上下游产业链、甚至是越来越高效的政务服务能力。
正是这样的优势实力,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谋划生产下沉时,将滁州作为头部选择地。
公开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包括惠科、博西华、康佳、长电科技、猎豹汽车、盼盼食品、雀巢银鹭等一批行业头部知名企业在滁州建立生产基地。
外界没有发觉的是,一个普通消费者,喝的可口可乐、吃的盼盼面包、用的电冰箱、看的电视,正出现越来越多的“滁州元素”。
聚集效应的扩散是很快的;再聚集后孵化企业的速度也是惊人的。
因为越来越多的头部知名企业将生产线落地滁州,围绕着这个生产线又产生了上下游,上下游又刺激了相关的配套产业。
一个不了解滁州的普通人可能很难想象,在这样一座中小型城市,截至目前已经有4家上市公司,1家正在排队的拟上市公司。
其中金禾实业是精细化工领域的排头兵,2018年的净利润就达到9个多亿;刚刚上市不久的嘉美包装则是六个核桃的包装生产商——是的,仅仅依靠给六个核桃做包装,就成为了一家独立上市公司。
滁州,通过过硬的产业承接能力,不仅做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示范生,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在本轮产业转型升级中,必须做好做深细分领域。
(来安汊河镇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线,
滁州具备一批年轻活力、素质过硬的产业工人)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下,在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合力推动下;在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硬核实力下,滁州的发展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想象空间?
参照世界湾区经济发展经验,湾区中的小城市无一不以自身的特色为核心城市做“支持”。而好的“支持”又反哺出小城市“美丽乡村”式的高质、绿色生活。
滁州自信回应:“大江北时代,就是滁州全方位开放时代,这种开放将更好的促进滁州产融学研生态的建设,良性的生态一旦形成,滁州未来的发展十分值得期待。”
访问中,记者注意到滁州正在积极推进的几个代表性事项。
一是滁州在产业布局上,按照沿路、沿河、沿边、沿城的要求,与南京之间布局建设了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8个省级开发园区,持续提高产业承载能力。
二是滁州高教科创城南工研发区首批项目已经基本建成,滁州已经实质上和南京高校开始产学研合作。
三是滁州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营养健康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协议引进资金超过300多亿元,成为安徽省外资项目的新兴集聚区。
四是滁州市积极推进数据产业基地和生态链产业园项目,寻找“互联网+”新经济发展道路;积极摸索新金融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后劲。
近年来,在这一系列的多套组合拳下,滁州市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已经在安徽省内稳居头部方阵。
一个城市和一个企业一样,关键的几步走对了,就能进入新的发展航道。
滁州,深度融入南京、尤其是融入江北,正创造着新的“苏滁速度”。
滁州,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正形成具备样板意义的“滁州模式”。
(俯瞰滁州来安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隐约可见对面的美丽乡村)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