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牵手”滁州打造“功能农业谷”
一体化,不是简单的“1+1=2”,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在位于南谯区的滁州高教科创城,这座充满科技感、未来感的科创园区,将被打造成长三角地区“创新高地”。在这里,一批批科研人员,开始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故事。“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未来农民种什么?未来人们吃什么?”安徽科技学院长三角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院长尹雪斌抛出了令人深思的两问。
“滁州,站在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潮头。”尹雪斌告诉记者,长三角地区中高端消费需求巨大,安徽作为长三角重要的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发展功能农业,开发功能食品,尤为迫切。所谓功能农业,是指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等手段,使农产品达到营养化、功能化,针对人们硒、锌等必需矿物质普遍缺乏的问题,满足人们对健康和营养日益增长的需求,让消费者“吃出健康”,是解决“隐性饥饿”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
就在去年,全国首个融合了功能农业与功能食品完整“创新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落户滁州高教科创城。尹雪斌作为功能农业学科联合奠基人,带领团队长期专注功能农业与功能食品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应用,牵头参与制定了领域10项国家、行业标准。未来还将围绕“功能农业+功能食品”产业链,打造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一流功能农业与功能食品创新中心,助推滁州打造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过去16年,功能农业已经实现从“0到1”的突破,未来即将进入从“1到100”的跨越式发展。“前沿技术不是空中楼阁,落地孵化需要较长的时间。”在高教科创城,以研究院为核心,打通了产学研的通道,让核心技术产生实用价值有了更多可能。尹雪斌告诉记者,一系列安徽和国家平台落户滁州,创新动能更加强劲;行业顶级专家走进功能农业“空中课堂”;功能农业方向将打造为学校特色优势学科……未来一个人才与产业共汇聚的“功能农业谷”将在这里诞生。
关键技术,正在加速突破;科技创新,正在塑造新优势。
“2023年,由王福周老师牵头的“聚烯烃工业研发创新团队”成功入选第15批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同年以成果转化的方式成立公司,研发出多个系列高性能改性聚烯烃材料,并应用在新能源汽车电池载具系统中关键零部件产品,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副院长唐曦介绍,由该企业研发制造的项目即将开工投产,预计年产值超5千万,成为研究院首个落户的产学研项目。
据了解,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是安徽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首个异地研究院,依托安大的学科和人才优势,紧紧围绕滁州八大产业链发展需求,强化高层次人才团队招引,加强与地方的互动交流,将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科研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唐曦告诉记者,根据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滁州市政府每年将提供2000万元的经费,此外还有专家公寓、购房补贴等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要协同发展板块,滁州高教科创城按照“高教+科创+产业”模式,主要面向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合作,致力于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新生态。
截至目前,已建成汇智科创片区、无人系统智能制造示范区和南工大研发区;已落户安徽科技学院滁州校区、安徽滁州技师学院、中航未来航空职业学校三所中高等院校。先后共建了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工大智谷(滁州)协同创新中心、滁州中关村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长光(滁州)高端装备研究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5G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滁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安徽科技学院滁州研究院、长三角一体化滁州低空经济产业研创基地、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滁州园等9个创新平台,累计招引(培养)高层次人才156人,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协同创新的导向下,项目、人才、技术等要素在滁州高教科创城加速流动,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商报调查】火了的“尔滨”,你想 ...
新能源车变身“充电宝”赚“差价” ...
连续两年获评“中国蕞佳引才城市” ...
商议院 “疯狂小杨哥”们被点名,...
商议院 为合燃华润连夜整改点个赞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跨界“牵手” 滁州打造“功能农业谷”
2024-01-11 17:06:10
一体化,不是简单的“1+1=2”,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在位于南谯区的滁州高教科创城,这座充满科技感、未来感的科创园区,将被打造成长三角地区“创新高地”。在这里,一批批科研人员,开始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故事。“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未来农民种什么?未来人们吃什么?”安徽科技学院长三角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院长尹雪斌抛出了令人深思的两问。
“滁州,站在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潮头。”尹雪斌告诉记者,长三角地区中高端消费需求巨大,安徽作为长三角重要的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发展功能农业,开发功能食品,尤为迫切。所谓功能农业,是指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等手段,使农产品达到营养化、功能化,针对人们硒、锌等必需矿物质普遍缺乏的问题,满足人们对健康和营养日益增长的需求,让消费者“吃出健康”,是解决“隐性饥饿”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
就在去年,全国首个融合了功能农业与功能食品完整“创新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落户滁州高教科创城。尹雪斌作为功能农业学科联合奠基人,带领团队长期专注功能农业与功能食品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应用,牵头参与制定了领域10项国家、行业标准。未来还将围绕“功能农业+功能食品”产业链,打造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一流功能农业与功能食品创新中心,助推滁州打造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过去16年,功能农业已经实现从“0到1”的突破,未来即将进入从“1到100”的跨越式发展。“前沿技术不是空中楼阁,落地孵化需要较长的时间。”在高教科创城,以研究院为核心,打通了产学研的通道,让核心技术产生实用价值有了更多可能。尹雪斌告诉记者,一系列安徽和国家平台落户滁州,创新动能更加强劲;行业顶级专家走进功能农业“空中课堂”;功能农业方向将打造为学校特色优势学科……未来一个人才与产业共汇聚的“功能农业谷”将在这里诞生。
关键技术,正在加速突破;科技创新,正在塑造新优势。
“2023年,由王福周老师牵头的“聚烯烃工业研发创新团队”成功入选第15批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同年以成果转化的方式成立公司,研发出多个系列高性能改性聚烯烃材料,并应用在新能源汽车电池载具系统中关键零部件产品,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副院长唐曦介绍,由该企业研发制造的项目即将开工投产,预计年产值超5千万,成为研究院首个落户的产学研项目。
据了解,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是安徽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首个异地研究院,依托安大的学科和人才优势,紧紧围绕滁州八大产业链发展需求,强化高层次人才团队招引,加强与地方的互动交流,将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科研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唐曦告诉记者,根据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滁州市政府每年将提供2000万元的经费,此外还有专家公寓、购房补贴等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要协同发展板块,滁州高教科创城按照“高教+科创+产业”模式,主要面向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合作,致力于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新生态。
截至目前,已建成汇智科创片区、无人系统智能制造示范区和南工大研发区;已落户安徽科技学院滁州校区、安徽滁州技师学院、中航未来航空职业学校三所中高等院校。先后共建了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工大智谷(滁州)协同创新中心、滁州中关村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长光(滁州)高端装备研究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5G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滁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安徽科技学院滁州研究院、长三角一体化滁州低空经济产业研创基地、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滁州园等9个创新平台,累计招引(培养)高层次人才156人,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协同创新的导向下,项目、人才、技术等要素在滁州高教科创城加速流动,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