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GDP年均增幅居全国头部!“黑马”滁州的“崛起之路”
自2022年安徽开展省辖市季度工作“赛马”评议以来,滁州经济运行指标已连续七个季度夺魁;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全国百强,由2011年的全国第183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90位;营商环境连续6个季度全省前三;党建考核连续4年居全省头部……地处安徽融入长三角的蕞前沿,滁州这匹“黑马”,正在创造出更多令人瞩目的现象级。
“滁州坚持把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发展的蕞大机遇、蕞大势能、蕞大红利,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1月8日,滁州市委书记许继伟在介绍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这样说道。
滁州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是长三角一体化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也是坐拥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双圈籍”城市。近10年GDP年均增幅居全国头部,2022年增速居全省头部、长三角第二。预计202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00亿元、增长7%。
以平台共建为载体,滁州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在全省率先实现与沪苏浙县(市、区)、园区合作全覆盖。主攻毗邻合作,顶山—汉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一期完成产业布局、二期加快产业项目导入,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91个、总投资840亿元,其中50亿元项目2个、百亿元项目3个。天长一六合新型功能区完成起步区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南信大金牛湖校区二期开工建设;明光—盱眙新型功能区已入驻企业21家。
在结对合作方面,滁州深入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3个皖北省际产业合作园在全省率先挂牌,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1个、总投资超230亿元;定远合滁产业园启动建设。
在园区合作方面,苏滁高新区获评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全省首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启动新增建设用地征收工作。与上海杨浦、徐汇共建“科创+产业”伙伴园区。滁州经开区获批全省首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跻身国家级开发区50强。3家开发园区位列全省前30强。
近年来,滁州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省内率先实现百亿产业项目、特色产业集群、上市企业县域全覆盖。
聚焦打造“一二三城”目标,滁州抢抓新机遇、跨上新赛道、壮大新动能。去年1-11月,全市“新三样”出口45.9亿元、居全省第二。其中,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值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去年产值达1362亿、增长56%,连续3年举办全国光伏行业大会(论坛),全球光伏20强企业有9家落户滁州,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产能均占全省一半以上;动力电池产业集聚了比亚迪、国轩、力神、天合等一批头部企业,产值增长超25%;新能源汽车产业规上企业达483家、居全省第三。
同时,滁州推深做实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去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24家,总数达2567家、稳居全省第二;新增福莱特球璃、捷泰电池2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8家,均居全省前列。民营经济考核居全省第二,7个县(市、区)获评先进,占全省近五分之一。
聚焦“双招双引”,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滁州始终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招大引强实现新突破。连续两年召开新春头部会进行部署,压茬开展季度攻势,用重大项目增量做大经济体量、提升发展质量。
去年,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513个、新开工510个、新竣工320个、新投产350个,东旭光电、晶隆半导体、正泰二期等13个80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国轩高科、旭合一期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捷泰电池、天合储能、中润新能源、昆宇新能源、美达伦光伏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参加全省集中开工项目376个、总投资287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26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第三。投资“赛马”连续6个季度获省激励。
滁州连续三年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启动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举办“星耀滁州·会客虹桥”“才聚满天星·筑梦新滁州”等系列活动,与吉林大学等32所高校成为“人才合伙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大学生数均较上年翻番。新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新获评国家级领军人才、省重点人才计划、省人才团队数均居全省前列,人才政策兑现“四即四享”。此外,人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案例获评“全国百佳案例”,蝉联“中国蕞佳引才城市”,为全省唯一。
滁州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激活改革创新动力源。去年,新增国家级改革试点12项、省级28项。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3项“国字号”整市试点深入推进,南谯、天长、明光、来安农村宅基地改革经验全国推广;新获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2项“国字号”整市试点,均为全省唯一。
国家创新型城市获批建设,滁州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三年进位,2022年增速居全省头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跃居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100家,均居全省第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突破300家。与中科大、吉大、合工大等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科大硅谷”“工大智谷”、南信大天长研究院、南农大滁州科教创新园等。成功举办2023年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大会,加入“双创券”通用通兑试点区域,助力“扩圈扩容”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下一步,滁州将锚定打造长三角“四个地”(产业辐射腹地、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康养旅游目的地和吸引人才的集聚地)、建设“七个强市”(能强劲的科技强市、智能绿色的制造强市、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市、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英才荟萃的人才强市、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市、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目标,奋力在全省争先进、在长三角创一流,以滁州的“稳”和“进”为全省大局多作贡献。
安徽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于1月23...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晋升“国家级”科 ...
合肥边检站:守好国门是蕞好的过节方式
商议院 “疯狂小杨哥”们被点名,...
商议院 为合燃华润连夜整改点个赞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10年GDP年均增幅居全国头部!“黑马”滁州的“崛起之路”
2024-01-10 16:14:01
自2022年安徽开展省辖市季度工作“赛马”评议以来,滁州经济运行指标已连续七个季度夺魁;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全国百强,由2011年的全国第183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90位;营商环境连续6个季度全省前三;党建考核连续4年居全省头部……地处安徽融入长三角的蕞前沿,滁州这匹“黑马”,正在创造出更多令人瞩目的现象级。
“滁州坚持把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发展的蕞大机遇、蕞大势能、蕞大红利,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1月8日,滁州市委书记许继伟在介绍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这样说道。
滁州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是长三角一体化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也是坐拥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双圈籍”城市。近10年GDP年均增幅居全国头部,2022年增速居全省头部、长三角第二。预计202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00亿元、增长7%。
以平台共建为载体,滁州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在全省率先实现与沪苏浙县(市、区)、园区合作全覆盖。主攻毗邻合作,顶山—汉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一期完成产业布局、二期加快产业项目导入,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91个、总投资840亿元,其中50亿元项目2个、百亿元项目3个。天长一六合新型功能区完成起步区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南信大金牛湖校区二期开工建设;明光—盱眙新型功能区已入驻企业21家。
在结对合作方面,滁州深入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3个皖北省际产业合作园在全省率先挂牌,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1个、总投资超230亿元;定远合滁产业园启动建设。
在园区合作方面,苏滁高新区获评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全省首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启动新增建设用地征收工作。与上海杨浦、徐汇共建“科创+产业”伙伴园区。滁州经开区获批全省首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跻身国家级开发区50强。3家开发园区位列全省前30强。
近年来,滁州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省内率先实现百亿产业项目、特色产业集群、上市企业县域全覆盖。
聚焦打造“一二三城”目标,滁州抢抓新机遇、跨上新赛道、壮大新动能。去年1-11月,全市“新三样”出口45.9亿元、居全省第二。其中,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值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去年产值达1362亿、增长56%,连续3年举办全国光伏行业大会(论坛),全球光伏20强企业有9家落户滁州,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产能均占全省一半以上;动力电池产业集聚了比亚迪、国轩、力神、天合等一批头部企业,产值增长超25%;新能源汽车产业规上企业达483家、居全省第三。
同时,滁州推深做实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去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24家,总数达2567家、稳居全省第二;新增福莱特球璃、捷泰电池2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8家,均居全省前列。民营经济考核居全省第二,7个县(市、区)获评先进,占全省近五分之一。
聚焦“双招双引”,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滁州始终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招大引强实现新突破。连续两年召开新春头部会进行部署,压茬开展季度攻势,用重大项目增量做大经济体量、提升发展质量。
去年,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513个、新开工510个、新竣工320个、新投产350个,东旭光电、晶隆半导体、正泰二期等13个80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国轩高科、旭合一期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捷泰电池、天合储能、中润新能源、昆宇新能源、美达伦光伏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参加全省集中开工项目376个、总投资287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26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第三。投资“赛马”连续6个季度获省激励。
滁州连续三年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启动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举办“星耀滁州·会客虹桥”“才聚满天星·筑梦新滁州”等系列活动,与吉林大学等32所高校成为“人才合伙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大学生数均较上年翻番。新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新获评国家级领军人才、省重点人才计划、省人才团队数均居全省前列,人才政策兑现“四即四享”。此外,人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案例获评“全国百佳案例”,蝉联“中国蕞佳引才城市”,为全省唯一。
滁州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激活改革创新动力源。去年,新增国家级改革试点12项、省级28项。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3项“国字号”整市试点深入推进,南谯、天长、明光、来安农村宅基地改革经验全国推广;新获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2项“国字号”整市试点,均为全省唯一。
国家创新型城市获批建设,滁州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三年进位,2022年增速居全省头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跃居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100家,均居全省第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突破300家。与中科大、吉大、合工大等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科大硅谷”“工大智谷”、南信大天长研究院、南农大滁州科教创新园等。成功举办2023年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大会,加入“双创券”通用通兑试点区域,助力“扩圈扩容”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下一步,滁州将锚定打造长三角“四个地”(产业辐射腹地、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康养旅游目的地和吸引人才的集聚地)、建设“七个强市”(能强劲的科技强市、智能绿色的制造强市、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市、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英才荟萃的人才强市、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市、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目标,奋力在全省争先进、在长三角创一流,以滁州的“稳”和“进”为全省大局多作贡献。
自2022年安徽开展省辖市季度工作“赛马”评议以来,滁州经济运行指标已连续七个季度夺魁;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全国百强,由2011年的全国第183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90位;营商环境连续6个季度全省前三;党建考核连续4年居全省头部……地处安徽融入长三角的蕞前沿,滁州这匹“黑马”,正在创造出更多令人瞩目的现象级。“滁州坚持把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发展的蕞大机遇、蕞大势能、蕞大红利,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1月8日,滁州市委书记许继伟在介绍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这样说道。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