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兴市”到“产城融合”滁州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独特范本
地处“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之间,滁州地理位置独特,是“皖东门户”,更与南京有着天然的“邻里关系”。而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升级为国家级战略之时,滁州正抓住与国家级江北新区无缝对接的独特区位优势,加速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近日,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随“潮涌江海阔-醉美滁州行——长三角融媒体大型采风行动”,走访池杉湖湿地公园、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等重点企业和园区,深入了解滁州加速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布局和发展规划。
池杉湖湿地公园位于南京六合区和滁州来安县交界处,横跨苏皖两省。其占地面积5800亩,结合园内湿地,形成“水上森林”景观。这里亦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候鸟栖息地之一,有“百鸟天堂”之称。
这片珍贵的湿地保护项目,是南京与滁州在长三角地区发展“绿色生态”方面合力下的一步“先手棋”。在2005年,宁滁两市就以生态优先发展为理念,全面启动池杉湖周边“退渔、退耕、还湿”的举措,对整个园区实施生态性修复和保护性开发。
除了地方的重视与保护,当地还引入了来自南京的民营资本,成立安徽池杉湖湿地公园有限公司,激活了园区的管理运营机制,也引进与策划了更多人文旅游项目。“在政府规定的给生态保护范围的基础上,民营资本的进入,能盘活这里的管理模式,运营空间上更能转圜自如,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注入进来,这就能把整个项目做好。”滁州当地一位政府人员评价道。
前不久,这里还举行了2019中国·来安第三届国际观鸟周暨首届池杉湖自然与风光摄影国际对抗赛,吸引了国内外100多名摄影师及爱好者们的到来。
该公司市场总监龚金戈强调,资源共享、生态保护一直是该园区进行开发保护的原则。“即便未来池杉湖多有名气,很多游客想来,我们依然采取限流,一天仅限500至 800人,因为大量游人的进入会造成对生态景观的破坏,到时候鸟没了,园区就失去了生态价值。所以游客承载能力只以保持原生态为基准。”
从实施“工业兴市”的战略以来,滁州工业基础不断夯实,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而区位优势,更加速带动了滁州制造业的发展,许多外地企业的注资建厂,便与之密不可分。
2011年,由南京浦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立的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落户于毗邻南京浦口区的来安县汊河经济开发区。盛世高科主要生产各种铁路客车内端车门、基础制动缸、电源控制箱和高铁制动圆销,产品主要销往隶属南车集团的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而拉近与主要客户的地理距离,是该公司在汊河经济开发区选址建厂的重要原因。“从这个地方到浦镇车辆公司的直线多公里,当时如果是在浦口建厂的话,到客户车厂的运输距离就要接近40公里。从成本来讲,公司还是在(汊河)这里设厂更方便,这样我们的零件出厂以后,就能很快到浦镇车辆厂那边去装车。”该公司行政总监孙剑群介绍道,原先,其位于南京浦口区的生产场地仅有18亩,而现在在汊河经开区的场地面积已是之前的几十倍。“来了以后,我们一期是50亩地,现在二期是100多亩地。”
而福建盼盼食品集团在滁州设厂,更是看重当地在长三角地域中的区位辐射范围。“我们基本上是以‘500公里一个工厂’的半径来服务,正好在这个区域我们缺少这样一个工程。” 安徽盼盼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常军亮介绍道,滁州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和扎实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基础,弥补了盼盼集团在华东区域的布局。
在常军亮看来,便捷的物流也是滁州区位优势能为公司带来的红利之一。“目前公司的销售服务渠道主要分为线下流通渠道和线上电商渠道,与包括大润发、沃尔玛这些国内外的连锁商超都有合作。而在整个华东地区,滁州的物流比较便利,离南京和合肥都很近。这边厂里出产的产品,市场投放销路直接对应江苏、安徽、上海这两省一市的辖区范围。”作为盼盼集团布局全国的16家分公司之一,安徽分公司的项目已在滁州投资超10亿元,占地358亩,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
在充分发挥长三角区位优势的基础上,滁州的制造业如何能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带来的机遇?在面临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下,其产业链转型升级又成为眼下亟待探索的命题。
从“农业大市”到“工业兴市”,滁州的制造业体系门类齐全,形成了机械、家电、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硅基材料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集群。而滁州的家电产业,从其迈入由国企推动的产业实力蓄积时代,再到迎来如西门子等外资引进的时期,而后更迎来从“制造”到“智造”的蝶变,吸引康佳、创维等知名家电企业纷纷斥资,在此建设家电产业园地……
注资进入滁州的家电企业,在这里也不仅仅只满足于延续并停留在产业链上的生产制造环节,也引进了智能制造一环。2014年落户于滁州经开区的韩上电器,除了为康佳、惠而浦和TCL等企业提供OEM代工业务,更专注于白色家电产品的研发与制造。
入驻园区的韩上电器,蕞初产值约为2亿多元,但经过四年发展,到2018年产值已达到12亿元。产值成倍快速增长的原因,被该公司副总经理吴金林一语道破,是因为“对产品的不断更新、对设备不断的改造。”
除了4条洗衣机生产线条冰箱生产线,挂壁式洗衣机、“刷脸支付”自动售卖机等新型智能家电产品的“出炉”,也意味着家电企业开始注重对“小而美”的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的研发。
同时,在滁州经开区的扶持帮助下,韩上电器对生产设备进行了调整,尤其是对生产流水线进行了无人化改造。“我们对一些大型的或者难以处理的工序都进行了无人化,像注塑车间的流水线%,提高了生产效率。”
除了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进行赋能,滁州也正在加大力度引进高科技产业的入驻。2012年,滁州市政府引进苏州工业园区开发主体——中新集团,共同建立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旨在快速集聚高端产业,成为安徽园区建设的新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发展的新平台。
星恒电源由联想控股和中科院物理所等联合创立,是国内蕞早进入电动自行车领域的动力锂电池制造商。总部位于苏州高新区的新恒电源现已入驻苏滁高新区,是目前该园区单体投资蕞大的100亿元的投资项目。“锂电池细分产业,在安徽这一块领域是空白的,而星恒电源的进入填补了空白,”苏滁高新区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星恒电源的到来,在滁州带动了一批新能源配套企业的入驻,“以星恒为中心,我们初步估计,它的配套企业达到了一平方公里的规模,这就是以主导企业的引入,来拉动整个产业链。”
除星恒电源以外,如国能锂电池、京东物流、长久专用车等知名企业的进驻,使苏滁高新区内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装备制造、营养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作为滁州“产城融合”的蓝本,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产业后城市”的开发建设理念,配套建成公寓、厂房、邻里中心、学校、医院等综合服务设施,推进智慧型园区的打造,形成了以产业为支撑、以城市为依托的发展格局。
今年前三季度,滁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高于安徽全省1.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居安徽省头部。从对生态资源的盘活,到“工业兴市”的格局、制造业的转型,再到“产城融合”的布局,滁州的经济实力已稳居安徽省“头部方阵”。目前,依托南京和合肥两大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区位辐射,滁州正深挖区位、环境、招商等资源,在为产业引资的同时积极“引智”,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矩阵的步伐。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