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扬帆新征程实干绘新篇
“醉”美滁州,改革源头,开放高地。迈入“十四五”开局之年,滁州市高水平打造“两地两区一中心”,抓紧抓实“双招双引”,加快构建优势产业发展新格局,奋力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新滁州。
坚定不移增动能、坚定不移抓创新、坚定不移强实体,作为滁州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国家级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秉承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大力实施“创新立区、制造强区、改革活区、开放兴区、环境优区”战略,着力探索经开区转型升级的“破题之举”,寻找回答经开区实际问题的“标准答案”,探索推进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冲刺全国开发区50强,努力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产业项目招引始终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今年以来,滁州经开区进一步树牢“项目为王”理念,聚力招大引强,持续在重点项目谋划、开工建设、招商引资上下功夫,一个个签约项目迅速落地,一个个重大项目抢抓工期建设,一个个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全区以“唯我能成,唯我必成”的创业姿态,擘画新蓝图,为高质量发展点燃“加速器”。
今年2月,慈溪市恒马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5亿元的年产200万台智能洗护小家电暨50万台移动式空调项目、滁州盛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的年产400万平方米FPD光电玻璃精加工项目相继落户滁州经开区,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延长加粗全市智能家电产业链条;
3月,苏州华东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总投资5亿元的汽车及家电配套橡胶制品项目落户滁州经开区,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5亿元;
5月,滁州经开区与滁州海力士健身用品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后者共投资10.5亿元建设健身器材项目;
6月,绍兴东泰聚合材料有限公司总投资20亿元的年产1亿米生态聚合材料项目落户滁州经开区;
8月,德国沃旭施集团(DTWS)高端密封器件产品项目落户滁州经开区,项目总投资不低于4000万欧元,建成后将成为DTWS集团公司在中国的首座生产基地;
10月,中信渤海铝业科技(滁州)有限公司一期年产40000吨光伏铝边框深加工项目签约落户,将进一步加快滁州市光伏新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滁州经开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7个,其中,100亿元以上1个,20亿元以上3个,协议总投资达244亿元,产业链契合度达100%。
项目为王,不仅要招引好项目,更要让项目迅速落地、建设、投产,形成生产力。滁州经开区始终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聚焦重点抓项目,以项目“快”建助力园区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为此,经开区创新建立“一周一看、随叫随到”帮办机制,及时打通项目建设“梗阻”,加快项目要件办理,增强项目用地、用钱、用人、用能、环保等要素支撑,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
走进滁州经开区,每一个建设项目,都释放出发展的动能。工人们战晴天、抢雨天,战白天、抢黑夜,抓时间、抢进度,建设基础设施、车间厂房和安装设备。
东方日升(安徽)新能源有限公司高效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项目已进行设备安装调试;洽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坚果休闲食品项目正式投产;滁州合一智控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套精密五金件背板项目主体竣工,部分厂房已开始试生产……截至目前,今年滁州经开区新开工项目25个、新投产项目27个,累计到位资金80亿元。
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滁州经开区已经打造出强健的筋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卓越平台。在商务部牵头组织的2020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滁州经开区居安徽省第3位,全国位次较上年度提升3位;在2020年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中位居第五。
今年3月,隆基乐叶光伏新能源重大新兴产业工程正式获批安徽省第五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这标志着滁州经开区在拥有通用生物重大专项、省级智能家电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实现专项、工程、基地“大满贯”。滁州经开区紧盯国家战略和投资导向,聚焦新基建、“四新经济”、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领域,超前谋划、深入研究,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争取纳入国家和省市计划,共谋划省重点项目121个,总投资1898亿元。
作为安徽省头部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主体,滁州经开区还是全国唯一集中国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家电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家电)、全国智能家电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等国字号荣誉于一身的家电产业基地。目前,滁州智能家电产业基地已经拥有108家规上企业,整机企业12家、关联企业96家;汇集了博世西门子、康佳、东菱、扬子、长电、立讯、韩上、万爱、金帅、惠科等诸多知名品牌,打造出卓越的产业平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为了下好创新“先手棋”,滁州经开区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平台,推荐了一大批企业申报各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积极推荐企业参加高企认定,申报省科学技术奖、省重大专项、工信部及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
截至目前,滁州经开区已拥有创新平台144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64个;拥有绿色工厂5家,其中国家级3家,国家级绿色产品6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1个,其中省级27个;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4家,专精特新企业81家,其中省级41家。滁州智能家电基地依托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国家电子元器件质检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开展科研开发、产业化推广、工业设计检测及校准服务。中国轻工产业高端服务平台项目正在推进中,将建设国家级智能家居检测中心、轻工产业技术研究院、轻工业标准研究中心。
在政策、资金扶持方面,滁州经开区今年牵头制定出台《关于印发鼓励工业企业留工稳产助力企业招工稳定经济增长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正加快《支持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关于印发促进智能家电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政策申报工作,力争尽快兑现,激发企业发展信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为了腾出发展空间,完善发展环境,滁州经开区还加快推进“标准地”出让,通过做到“七个一批”(即股权交易一批、转型升级一批、资产转让一批、破产重组一批、执行拍卖一批、破产清算一批、闲置处置一批),加大闲置土地和低效能企业处置力度,目前已累计实施“腾笼换鸟”项目10个,盘活闲置土地671亩,引进投资36亿元。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美滁州、“亭”好滁州,婉约中带着奔放,谦逊而不乏热情。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这是一片充满热情的兴业福地。
一直以来,滁州经开区都把打造优良营商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前提条件,聚焦企业关切和短板弱项,在优化投资环境、提高项目服务上狠下功夫,做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永强汽车有限公司是在滁州经开区这片沃土中成长的企业之一。11年前,永强汽车集团在滁州设立永强汽车有限公司,开启了与滁州经开区携手并进的新征程。基于对滁州经开区营商环境的高度认可,企业成长壮大后继续扩大投资,于今年6月25日顺利开工永强汽车特种装备(车辆)研发中心及智能制造基地建设项目,标志着双方合作迈上了新台阶,也为滁州市打造千亿级先进装备产业注入了新动能。
滁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是隆基全球化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是全球单体规模蕞大的单晶组件制造基地。该公司二期5GW项目建设阶段正值新冠疫情时期,面对建材短缺,人手缺少等问题,滁州经开区协调各方资源,抢抓工期,进行厂房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为项目工程顺利完工保驾护航。项目从开工建设到头部块单晶组件下线天,再一次刷新了“滁州速度”和“隆基速度”,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
对于优质营商环境的追求,滁州经开区永无止境。今年,滁州经开区出台《企业服务“亭满意”品牌提升年实施方案》《工业项目包保帮办分工企业帮扶分工方案》等文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创优“亭满意”营商环境。
针对投资项目审批环节多、耗时长、互为前置等长期困扰着企业发展的问题,滁州经开区相继推出一批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堵点痛点的改革举措:推行“五位一体”帮办协调机制,即“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部门、一个责任人、一帮到底”;建立全面包保联络机制,为项目建设从签约后直至开工运行,提供全周期服务;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全覆盖,进一步减少了企业到场次数。在非公党建工作中,滁州经开区将园区企业划分为8个网格,派驻60名党建指导员指导帮扶,上半年累计解决项目问题80余件,协助项目办理行政审批手续近500件,兑现项目招商政策资金7.1亿元,经验在今年安徽省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现场会上作为典型交流发言。
在人才竞争激烈,用工矛盾日益凸显的情况下,滁州经开区树立“人才就是资源”的理念,采取政府搭台、市场运行方式,建设并运营滁州经开区人力资源市场,择优引入7家人力资源公司,与用工重点企业签订了劳务输出协议;通过平台加强企业间、企业与劳务公司间协作,形成了人力资源在园区周转集聚效应。同时,滁州经开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瞄准甘肃、云南、河南等人力资源丰富大省,建立外省劳务输出基地,截至目前,累计帮助企业招工超6万人;疫情期间及时出台鼓励用工政策,以“你来上班,我来买单”的硬核方式招工,为企业有效缓解了用工压力。
风华正茂迈入新时代,扬帆起航开启新征程。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滁州经开区奋力书写更优秀的“答卷”。旭日初升,金色的阳光洒满滁州经开区四通八达的道路上,一幅浓墨重彩的发展画卷已徐徐展开……(国际商报报记者 许 霞 通讯员 李 媛)
快速开通微博你可以查看更多内容,还可以评论、转发微博。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