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辖地级市)
声明:,,,。详情
点击“不再出现”,将不再自动出现小窗播放。若有需要,可在词条头部播放器设置里重新打开小窗播放。
滁州,简称“滁”,古称涂中、清流、新昌,安徽省辖地级市,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的27城之一、皖江城市带北翼中心城市、
滁州得名于滁河,滁河古称“涂水”,滁州由古代“涂中”沿革而来。1992年12月,实行地市合并、市领县体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滁县地区和地辖县级滁州市,设立地级滁州市,为安徽省直辖。
2021年,滁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62.1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头部产业增加值287.9亿元,同比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644.8亿元,同比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4亿元,同比增长11.0%。
醉翁亭琅琊山风景区卧牛湖明皇陵凤阳小岗村吴敬梓纪念馆西涧湖池杉湖湿地公园皖东烈士陵园白鹭岛风景区(等)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谯州为滁州,改钟离郡为濠州,区境属滁、濠二州。隋大业初,废滁州。大业三年(607年),改濠州为钟离郡,区境属江都、钟离两郡地,设清流、全椒、永福、临濠、化明、钟离、济阴等县。
唐朝时,全国分为十道,区境属淮南道。在今区境设七县,即天长(隶扬州)、清流、全椒、永阳(三县隶滁州)、钟离、定远、招义(三县隶濠州)。
五代十国时期,区境初为吴和南唐分据,后归于后周。境内建置与唐朝相同,只是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北宋重新统一后,改道为路,区境分属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良页屑滁州(治清流,领清流、全椒、来安三县)及扬州所领天长县属淮南东路,濠州道埋雄腿(治钟离,今区境内领钟离、定远二县)属淮南西路。
南宋时期,区境为宋金对峙的分界线。南宋在区境内设滁州领清流、全椒、来安三县,濠州领翻充胶钟离、定远二县,招信军领天长、招信(今嘉山县旧县集)二县。元国创立行省制,区境属河南江北行省之扬州路滁州(领清流、全椒、来安三县)、安丰路濠州(今区境领钟离、定远二县)和淮安府泗州(今区境领天长)。
明朝,在江淮地区设置一府一直隶州,一府为凤阳府,初领九州十八县,后领五州十二县,今区境设有凤阳、临淮(今凤阳临淮关)、定远(以上三县为府领直县)、天长(属泗州领)等县。直隶州为滁州,领来安、全椒二县。
清初按明制,不久实行省、道、府、散州四级行匪全政体制。今区境初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置安徽行省后,区境属安徽省,境内置县有滁县、全椒、来安、凤阳、定远、天长等。
1912年,安徽省废道、府、州、厅,区境原属滁州的来安、全椒二县及原属其他各府、州诸县均直属省府。同年,改捉察察滁州为滁县。1914至1918年,北京政府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体制,区境内滁县、来安、全椒、天长、定远、凤阳等县隶属安徽省淮泗道(道尹驻凤阳)。1932年11月,析盱眙、定远、滁县、来安四县地置嘉山县。同年,安徽省划分为10个行政专员督察区,区境凤阳、定远二县属第四专区,其余各县属第五专区(专署驻滁县县城)。抗日战争初期,滁县、全椒、定远、凤阳属第五专区(专署驻全椒县古河),天长、嘉山、来安属第六专区。1940年3月,改第六专区为第四专区。抗战胜利后,第五专署移驻嘉山县明光。1946年7月,军队大举进攻皖东解放区,新四军第二师主力及地方党政机关奉命北撤。同年底至次年春,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组织淮南武装工作队分三批深入皖东敌后与坚持斗争的北撤余部会师,开展恢复皖东解放区的斗争。1948年,成立江淮解放区,区境分属头部、第四分区。次年1月,全境解放。6月,成立滁县行政区专员公署脚蜜故酷,隶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下辖滁县、来安、全椒、炳辉(今天长)、定远、凤阳、嘉山、江浦、盱眙9县,专署驻滁县县城。
1952年,江浦县划归江苏省管辖。同年,滁县专区改属安徽省人民政府领导,辖滁县、来安、全椒、炳辉、定远、凤阳、嘉山、盱眙、肥东9县。1955年,盱眙县划归江苏省管辖,滁县专区辖县减至8个。1956年,滁县专区与宿县专区合并成立蚌埠专区。1961年撤销蚌埠专区,恢复滁县专区。1965年,肥东县划归巢湖专区,滁县专区辖县减至7个。1971年滁县专区改称滁县地区,仍辖7县。1982年撤销滁县,设立县级滁州市,全区形成1市6县新格局。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滁县地区和地辖县级滁州市,设立省辖地级滁州市。
滁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淮之间丘陵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湿冷少雨,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全市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蕞高气温20.1℃,年平均蕞低气温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梅雨期长23天。年日照总时数2073.4小时。初霜为11月4日,终霜为3月30日,年无霜期210天。
滁州市境内利用外水资源条件较好,淮河干流流经凤阳、明光两县的北部边境,可直接抽引淮河水,定远县西部亦可经窑河引淮河水,在池河上亦可节节提引淮河水;天长东濒高邮湖,水源丰富,可直接抽引;滁河流域的滁州市区、来安、全椒,可利用长江水,已建的驷马山引江水道,可直接抽引长江水进入滁河,以资滁河流域三县使用。
a植物资源有云灌木树种85科187属414种,类属17种,中药材约900多种。全市珍稀树种有琅琊榆醉翁榆、滁州水竹、珠龙油桐等。
截至2020年11月1日,滁州市共有家庭户141.0万户,集体户4.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77.2万人,集体户人口为21.5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7人,比第六次人口普查减少0.39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影响。
截至2020年11月1日,滁州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05.2万人,占51.48%;女性人口为193.5万人,占48.52%。常住人口性别比由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03.16上升为106.8。
截至2020年11月1日,滁州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4.8万人,占16.26%;15-59岁人口为254.7万人,占63.89%;60岁及以上人口为79.2万人,占19.8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3.7万人,占15.97%。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94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5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5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22个百分点。
截至2020年11月1日,滁州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46.6万人,占61.84%,首次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52.1万人,占38.16%。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83.1万人,乡村人口减少78.2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20.34个百分点,比全省快了5个百分点。
截至2020年11月1日,滁州市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124.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5.8万人,流动人口为108.8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84.6万人,增长211.3%,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12.2万人,增长338.1%;流动人口增加72.4万人,增长198.7%。
2021年,滁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62.1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头部产业增加值287.9亿元,同比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644.8亿元,同比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4亿元,同比增长11.0%。
2020年,滁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32.1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居安徽省第4位;财政收入371.8亿元,同比增长4.1%,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1%,居全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2.6亿元,同比增长3.9%,总量居全省第5位,增速居全省第1位;居民可支配收入25711元,同比增长7.1%,总量居全省第11位,增速居全省第6位。
2019年,滁州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90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高于安徽省2.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位。其中,头部产业增加值249.4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427.6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1232.1亿元,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6:49.1:42.3,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8%。人均GDP达70429元(折合10209美元)。
2019年,滁州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4.7%。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19.9%;按产业分,头部产业投资下降44.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4%。分行业看,制造业投资增长29.7%;批发零售业投资下降5.0%;房地产业投资增长12.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12.4%;教育投资下降13%。
2019年,滁州市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4.6亿元,增长7.7%。从收入来源结构看,各项税收完成2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占财政总收入的79%,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从实现主体看,市本级财政收入114.9亿元,增长9.6%;县级财政收入242.2亿元,增长10.2%。全年财政支出45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教育支出75.9亿元,增长6.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3.6亿元,增长29.6%;农林水事务支出39.7亿元,下降7.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3.6亿元,增长12.4%;卫生健康支出53.4亿元,增长13.9%;交通运输支出14.0亿元,增长23.4%;住房保障支出12.3亿元,增长6.1%。用于民生方面支出3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占总支出的85.3%。
2019年,滁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91元,比上年增长9.2%;人均消费性支出22408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食品支出6350元,下降1.6%;衣着支出1655元,增长9.4%;居住支出5574元,增长8.3%;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441元,下降5.8%;交通通信支出2695元,增长14.1%;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226元,下降3.7%;医疗保健支出2091元,增长81.5%;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376元,下降16.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87元,比上年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852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食品烟酒支出4080元,增长12.0%;衣着支出506元,增长20.8%;居住支出2294元,增长16.2%;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470元,下降30.9%;交通通信支出1459元,增长3.0%;教育文化娱乐支出838元,增长4.6%;医疗保健支出1055元,下降18.3%;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150元,增长11.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6%。
2019年,滁州市全年粮食总产量464.5万吨,比上年增产1.0%。经济作物增长平稳,其中,全年棉花产量1783吨,比上年减产37.3%;蔬菜产量95.2万吨,比上年增产4.0%;水果产量24.0万吨,比上年增产10.5%;油料产量11.1万吨,比上年下降1.1%。
2019年,滁州市全年肉类总产量38.7万吨,比上年增长0.3%;禽蛋产量12.4万吨,比上年增长9.0%;牛奶产量6280吨,比上年增长186.4%;水产品产量36.4万吨,比上年增长4.4%。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23.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7%;拖拉机41.3万台,其中大中型2.9万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2.3万吨,比上年下降6.4%。农村用电量12.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4%。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91.02千公顷,全年完成重点水利工程57项,基建工程当年完成投资(包括国家投资基建项目和市县立项自主投资项目)13.59亿元。
2020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0.6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2.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4%;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5%;蔬菜播种面积2.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4%。
2020全年粮食总产量465.7万吨,比上年增产0.3%。经济作物增长平稳,其中,全年棉花产量1374吨,比上年减产22.9%;蔬菜产量100.5万吨,比上年增产5.5%;水果产量25.3万吨,比上年增产5.4%;油料产量11.8万吨,比上年增长6.1%。
2020全年肉蛋奶总产量48.6万吨,同比增加0.2%。其中,肉类产量34.4万吨,比上年下降2.0%;禽蛋产量13.7万吨,比上年增长5.7%;牛奶产量5430吨,比上年增长14.0%。水产品产量36.5万吨,比上年增长0.4%。
2020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3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1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拖拉机40.5万台,其中大中型3.1万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1.3万吨,比上年下降2.9%。农村用电量12.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9.1万公顷,全年完成重点水利工程66项,基建工程当年完成投资31.54亿元。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共有764家企业列入高新技术产业行业目录,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43.6%,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3.5%;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为349家,产值累计增长23.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3.3%。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51.7亿元。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69家,工业总产值累计增长18.0%,比全市平均增速高7.5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为133.4%,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14.0个百分点。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92家,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3.8%,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1.5%,增加值同比增长9.8%,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8%,拉动规模工业增长7.2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卷烟134.6亿支,增长5.4%;水泥1314.8万吨,增长6.2%;家用电冰箱537.5万台,增长17.0%;房间空气调节器240.9万台,增长2.6%;彩色电视机531.9万台,增长5.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00.9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17.1亿元,比上年增长7.0%;实现利税总额418.2亿元,比上年下降14.5%,其中利润300.7亿元,比上年下降14.2%。
2019年,滁州市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70.2亿元,同比增长16.8%。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95户,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实现利润总额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1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7%,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1425.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房屋竣工面积1374.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7%。
2019年,滁州市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69.8亿元,增长6.4%;房屋施工面积3660.9平方米,增长10.0%,其中新开工面积890.2万平方米,下降9.4%;房屋竣工面积519.6万平方米,增长75.6%。商品住宅销售面积957.2万平方米,下降3.7%;商品住宅销售额604.8亿元,增长2.3%。
2019年,滁州市全年进出口40265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出口总额224904万美元,同比下降2.6%,进口总额177752万美元,同比增长124.8%。从进出口经营主体看,内资生产企业完成326480万美元,增长33.3%;外商投资企业完成76176万美元,增长16.6%。出口国别及地区达178个。
2019年,滁州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52.54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87.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19.2%,全市旅游业发展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795亿元,比年初增加290.3亿元,增长9.3%。其中,境内单位存款余额670.3亿元,比年初增加31.6亿元;境内个人存款余额1533.6亿元,比年初增加190.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21.1亿元,比年初增加367.7亿元,增长18.4%。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余额801亿元,比年初增加72.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518.7亿元,比年初增加266.4亿元。
2019年,滁州市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省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50家。2019年末,全市有境内外上市公司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9家,省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255家。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共有产、寿险市级公司37家,其中财产险公司18家、人身险公司19家;全年保费收入64.68亿元,同比增长11.9%。财产保险保费收入28.24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机动车险保费收入18.17亿元,同比增长5.9%;意外健康险保费收入4.44亿元,同比增长55.2%;农业险保费收入2.68亿元,同比下降3.0%。人身保险保费收入36.44亿元,同比增长11.0%。其中,个人代理保费收入5.61亿元,同比下降7.5%;银邮代理业务8.23亿元,同比增长12.0%;续期业务21.41亿元,同比增长16.8%。支付赔款(给付)19.84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财产险赔款17.06亿元,同比增长25.9%;人身险支付赔款(给付)2.78亿元,同比下降21.9%。缴纳各项税款1.04亿元;代扣代缴各项税款1.64亿元;保险消费者保单借款9.50亿元,同比增长35.0%。
截至2019年,滁州市共有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2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7所;国家级特色学校52所,省级体育特色学校5所,市级特色学校128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2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4所。全年输送后备人才78人。举办中小学体育比赛13个项目17次比赛。全年省锦标赛共获得金牌61.5枚、银牌27枚、铜牌45枚。体育彩票销售3.84亿元。顺利举办了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女子手球亚洲区资格赛,承接了省传统项目学校篮球比赛和省锦标赛古典跤比赛,并获得优秀赛区称号。
2021年11月,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头部批城市更新试点名单,为期2年,重点探索城市更新统筹谋划机制,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及探索建立城市更新配套制度政策。
2019年全年,滁州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属于良好水平,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标准的天数为48天,符合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06天,一、二级标准的天数总计为254天,占69.6%。全年轻度污染92天,中度污染17天,重度污染2天。
截至2019年,滁州市城市低保人数2.86万人,累计救助35.78万人,发放救助金1.8亿元,人均救助502元;农村低保人数10.9万人,累计救助132.25万人,发放救助金5.1亿元,人均救助387元。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已建工会组织数4957个,发展会员326565人。2019年“两节”期间全市工会筹集送温暖资金985.15万元,共帮扶慰问困难职工3077户,发放款物416.57万元;帮扶慰问困难农民工1117户,发放款物80.98万元;帮扶慰问困难劳模118人,发放款物20.56万元;慰问一线年滁州市收到中央财政专项帮扶资金272万、省财政帮扶资金115万元,其他各项资金帮扶资金55万元(其中省财政送温暖资金20万、省总工会经费15万、解困脱困工作经费20万)。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市累计发放帮扶资金534.26万元,共帮扶市级以上建档在册困难职工897人。其中使用中央和省财政专项帮扶资金387万元,其他各项资金147.26万元。2019年完成504户困难职工帮扶工程目标任务,实际帮扶救助897人,完成率为177.9%,其中:困难职工生活救助实际救助351人(任务数为200人),完成率为175.5%;实际子女助学救助280人(任务数为146人),完成率为191.8%;实际医疗救助266人(任务数为158人),完成率为168.4%。2019年度滁州市帮扶慰问困难全国劳模19人,发放慰问款70万元(国家财政);帮扶困难省部级劳模155人,发放慰问款120万元(省财政)。年末,县级以上妇联组织9个,县级以上春蕾计划全年筹资100.2万元,资助大学、大专和中小学生600余人。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151个,床位22097张。农村五保供养人数2.35万人,比上年末下降6.7%。年末,城镇社区各种服务设施1042个。全年福利彩票销售总额达4.94亿元,销售总量位居全省第五。其中,传统型电脑彩票同比增量位居全省第三,同比增幅全省头部,视频彩票销售总量全省第四,即开型彩票销量全省第四,福彩市场份额56.26%,全省排名第三。
自2021年12月3日起,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全省蕞低工资标准的通知》,滁州市区的蕞低工资标准为1500(元/月)。
一号线(在建):连接京沪高铁滁州站、城南新区、市经开区、苏滁园、汊河新区至南京北站。全程54.3千米,设16个车站(滁州境内46千米,设14站,一期33千米,设8站)。宁滁城际2018年12月30日已开工建设。二号线(规划):连接琅琊新区、老城区、滁州站、全椒站,全长38.0千米,设车站24座。三号线(规划):连接来安、苏滁园、滁州北站,线座。四号线(规划):连接滁州站、乌衣镇至南京林场站,全长33.97千米,全线]
2019年,滁州市全年货物运输周转量475亿吨千米。其中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412.9亿吨千米;水运货物运输周转量62.1亿吨千米。全年旅客周转量20.7亿人千米。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47.95万辆,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41.34万辆,增长14.2%;私人轿车拥有量37.79万辆,增长15.2%。
截至2019年,滁州市拥有国家森林公园4座,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9个,各类景区景点40余个,A级旅游景区36个。
琅琊山位于滁州市西南约5千米、现滁州市的西郊。主峰小丰山,海拔317米,总面积240平方千米。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皖东明珠”之美誉。因盛产多种中药材,而被人们誉为“天然药圃”。境内有醉翁亭琅琊阁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景点。
小岗村隶属于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位于凤阳县城东部25千米处,距宁洛高速(G36)凤阳出口15千米。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沈浩精神起源地。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明皇陵位于滁州市凤阳县城南七千米处,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初建之时占地约2万余亩,于丙午年(1366年)始建,洪武十二年(1379年)竣工。洪武二年,荐号英陵,后改称皇陵。明皇陵主要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间,陵丘、石刻群等。明末以来,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宫阙殿宇废为遗址,现仅存陵丘及石刻群,立有朱元璋撰写大明皇陵之碑。
滁州依滁河而生,自古是长江北岸著名的鱼米之乡,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等,特色产品有滁菊明光绿豆来安花红、南谯茶叶、女山湖大闸蟹、银鱼、雷官板鸭、天长芡实等。
欧阳修韦应物辛弃疾王阳明鲁肃崔白郭子兴朱元璋、何文辉、范常、胡松、吴敬梓、王贞仪、吴棠、方浚颐、吕本元、吕彦直、戚继光
李克强、章益、杭立武、汪道涵、陈学俊陆元九穆穆、凌永顺、汪尧田、阮维周、吴继光、张贻惠汤广福
2017年12月15日,滁州市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2017年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1年1月6日,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命名为第十批(2020年度)国家节水型城市。
2021年11月,入选“2021数字化转型百强城市名单”,位居65名。
2021年12月2日,入选2017—2020年度拟授牌命名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名单。
2021年12月,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2021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研究》滁州市位列第86位。
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滁县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滁县地区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22-50.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